隨著全球自動駕駛技術進入商業化前夜,如何實現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場景的規模化落地?
9月11日,在哈啰主辦的2025外灘大會見解論壇上,產學研專家共同探討Robotaxi的落地前景。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東在主旨發言中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是新一代科技革命的發動機。我認為,無人駕駛是人工智能目前幾個板塊里,最有可能很快地推廣實用,并產生巨大商業價值的一個領域。”
程世東表示,現在每個國家都在搶先研究AI(人工智能),“因為誰占領了人工智能的制高點,也就占領了未來產業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同樣地,誰掌握了無人駕駛技術,也就掌握了未來的整個汽車產業。
從產業鏈的角度,地平線總裁陳黎明分享了公司過去十年從L2(輔助駕駛)到L4(全自動駕駛)的實踐與思考。陳黎明表示,為了解決當下自動駕駛“性能上限不高”的問題,需要從算法、算力、數據和工程能力四個方面入手。
陳黎明認為,在Robotaxi的技術范式方面,以谷歌Waymo為代表的融合感知和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純視覺可以被視為“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兩條路線”。根據地平線的觀察,目前,部分企業定義的L3存在兩難困境:L3所要求的硬件冗余、軟件冗余、系統冗余必然拉高整個系統成本,導致成本高昂;另一邊,用戶體驗受到諸多使用場景限制。
陳黎明強調,L3應當是“受限但擁有清晰ODD(設計運行范圍)邊界的L4能力智駕產品”和“L2全場景輔助駕駛”的結合,扎實的L2基礎能力是實現L4的“必經之路”:“我們認為,2025年是L2城區輔助駕駛的一個轉折點,會出現大的增長;到2028年,應該可以實現L3‘hands off(脫手駕駛)’;2030年實現‘eyes off(解放雙眼)’,2035年實現‘minds off(隨心開)’。”
在技術層面,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魏平指出,目前,大部分自動駕駛企業采用的還是“多傳感器融合加高精度地圖”的形式,但不排除在未來發生變化的可能:“將來,出于成本方面的考慮,對于高精度地圖的需求可能會逐漸降低。同時,為了讓自駕系統更好地解決意外情況,本質上還是追求讓系統擁有像人一樣不斷自我進化、持續學習的能力。”
禾賽科技機器人感知業務副總裁劉興偉表示,曾經有一段時間,很多車企反思究竟是否需要激光雷達。不過,激光雷達的價格已經越來越低,并證明了其能夠顯著地提升安全:“在L2方面,我們看到一個非常顯著的大趨勢,就是有非常多的車企從今年開始標配激光雷達,覆蓋旗下高、中、低配車輛,而L4一直是走的多傳感器融合的路線。”
近年,出行平臺爭相布局自動駕駛出租車領域。今年6月,哈啰正式宣布進軍Robotaxi賽道。11日當天,哈啰首款Robotaxi自研車“HR1”(Hello Robot1)在外灘大會上正式對外亮相,基于東風啟辰VX6冗余底盤平臺打造,采用哈啰自研的全車規級軟硬件架構,搭載8個激光雷達、14臺高分辨率相機、6個毫米波雷達及12個超聲波雷達進行環境感知,計劃于2026年實現量產下線。
![]()
哈啰HR1在安全性設計上實現全方位突破
在論壇上,哈啰與東風旗下啟辰汽車、阿里云、地平線及禾賽科技進行戰略簽約,攜手推進Robotaxi商業化落地。哈啰自動駕駛聯合創始人于乾坤表示,哈啰Robotaxi采用了大數據、大算力和大模型三位一體相結合的策略。在車端方面,計劃以擴散模型作為基干,引入專家知識經驗,搭建強交互能力、多模駕駛行為的實時端到端自動駕駛模型。
展望未來,哈嘍Robotaxi計劃在今明兩年每年推出一款Robotaxi車型,目前已在湖南株洲啟動商業化試點運營,計劃明年國內拓展10+城市商業化運營和國際首城規模落地,2027年部署超5萬輛Robotaxi車型。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