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行業媒體及平臺統計顯示,小米首款AI眼鏡面臨較高退貨率。根據抖音平臺與其他渠道的數據顯示,該產品退貨率約達 40%。這一退貨情況與當前AI眼鏡行業普遍趨勢相符——平均退貨率為40%–50%。
小米AI眼鏡于6月26日正式推出,采用高通AR1與恒玄BES2700雙芯架構,主打 AI 識別、語音交互及拍照記錄等功能。官方定價從 1999元起。短短三天內,該產品銷量逼近 5萬臺,引發市場關注。
盡管銷量亮眼,但用戶體驗反饋卻分化明顯:
拍攝與識別體驗差:拍照畫質在光線不足時模糊抖動嚴重,語音識別延遲明顯,部分用戶錄制內容甚至“丟失” 。
佩戴舒適度不佳:盡管官方宣稱重量約40克,但佩戴后仍易壓鼻梁,尤其配戴近視鏡后更顯沉重,不利長時間使用。
使用動機多為嘗鮮:行業人士指出,許多用戶因好奇購買,使用后若功能與預期差距明顯便選擇退貨,這種消費心態在新興品類普遍存在。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AI眼鏡在佩戴舒適度、拍攝體驗、續航表現和交互穩定性方面仍存在顯著短板。例如,用戶投訴設備重量感強,不貼合亞洲面型;拍照輕微抖動或光線不足則導致畫質崩潰;語音識別有延遲等問題頻繁出現。
此外,有觀點認為,目前國內AI眼鏡的基礎供應鏈和技術整合已具一定基礎,但若用戶仍不滿意,這就表明產業亟需在AI模塊、系統架構、芯片方案、光學設計等方面實現突破,而不僅僅是價格下調或包裝升級。
目前來看,雖有meta與Ray-Ban meta等海外產品成功破圈,但國內尚無品牌形成爆款標桿。行業進入所謂的“百鏡大戰”,但競爭核心仍需從“誰先出貨”轉向“誰先吃透用戶需求”的階段。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