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8 月 31 日消息,Reddit 網友昨天挖出了英特爾一項名為“軟件定義超級核心”(Software Defined Super Cores, SDC)的專利,編號為 EP4579444A1。
該技術旨在不依賴硬件規模擴展或制程工藝升級的情況下,通過軟件協調多核心協同工作,顯著增強單線程處理能力。
![]()
從字面意義上來看,該技術旨在讓兩個或多個 CPU 核心協同工作,就像一個超大核心一樣,聽起來很像奔騰 4 時代流傳的“逆超線程”傳聞。還有人猜測,這與英特爾取消的“皇家核心”(Royal Core)項目存在某種聯系。
![]()
對于大家熟悉的傳統 CPU 來說,單個物理核心的性能提升存在邊際效益遞減問題,所以業界更多依賴于制程與頻率的提升來提高單核性能。
有用戶認為,英特爾近年來力推 P+E 核的混合架構實屬無奈之舉,其中的 E 核本質上技術比 P 核更先進,但奈何 E 核無法獨自扛起大旗。
很多用戶希望英特爾能推出一款全 P 核的處理器(Bartlett Lake 僅面向嵌入式平臺),但短期內恐怕很難,甚至路線圖顯示 2028 年的 Titan Lake 將完全放棄 P 核(提供最高 100 個 E 核)。
英特爾本次公布的專利顯示,英特爾希望其 CPU 能夠將程序拆分成多個代碼塊,從而將整個任務分散到多個并行的小核上協作加速完成,而不是耗費精力去構建費電的大核。
從操作系統視角來看,這些協同工作的核心組仍被視為統一的邏輯核心(無需軟件層適配),但實際上是多個核心在協同工作。
從用戶角度來看,這一技術似乎能夠將兩個或多個較小的核心動態聚合為一個更大的“超級核心”,實現對單線程任務的高效處理。
![]()
盡管多核心協同工作面臨指令順序維護與數據同步等技術挑戰,但英特爾在專利中聲稱,SDC 技術可通過特殊指令及“影子存儲緩沖區”(Shadow Store Buffer)等機制保障核心間數據傳遞的準確性。
值得注意的是,該技術并非多線程并行處理,而是針對單線程操作的專項優化。其優勢在于無需提高電壓或頻率即可提升 IPC,尤其適用于突發性高負載單線程任務。根據專利描述,CPU 可根據負載需求動態在“常規核心”與“超級核心”之間來回切換。
目前該技術仍處于專利階段,實際應用需克服核心間低延遲通信、操作系統調度適配等工程化難題。業界關注該技術能否應用于英特爾未來處理器架構中,IT之家后續也將保持關注,敬請期待。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