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線三個月,我們沒有做大規模推廣。”當大多數互聯網產品都在搶流量、沖榜單時,七貓短劇App卻顯得格外“克制”。在七貓短劇業務負責人梁凱看來,短劇行業“一個月上新三四千部,但真正能被觀眾記住的不過20部”,需要先把內容做扎實,再談規模。
近日,梁凱在位于上海前灘中心的七貓網絡總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首次系統披露了七貓短劇的業務布局、差異化打法以及對行業的最新思考。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他最常提到的詞是“耐心”。在“熱錢”涌入的短劇賽道,七貓選擇了一條更“慢”但更重基本功的路徑:用網文利潤養微短劇內容,用微短劇的優質內容撬動用戶增長。
與其燒錢買量,不如先把內容做扎實
“免費小說100年”“免費看書上七貓”……多年來,七貓免費小說的這些口號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已經形成了無形的品牌資產。這些品牌價值也延續到了短劇時代,讓七貓的短劇版圖并不止于做內容,同時也在建平臺:一方面,七貓免費小說App里的短劇頻道去年已上線,借閱讀場景沉淀了一批高黏性用戶;另一方面,今年4月上線的獨立“七貓短劇App”則昭示著更大的雄心,包括二輪劇和自制劇在內的近萬部短劇已“整齊碼放”,形成儲量豐富的“內容庫房”。
微短劇愛好者對作品保持注意力的時間通常比較短暫,看個幾秒鐘后不滿意就很快劃走,這就要求微短劇平臺既要有厚實存量,也要有踴躍的增量。“我們有10萬+的IP儲備,在內容側對比其他平臺有很大優勢,這是我們的寶藏和資產。”梁凱透露,目前七貓每個月上新20—30部自制劇,其中大部分由自有的網絡文學IP改編,由作者或者編劇投稿的原創內容占到30%左右。“公司目前采用‘IP改編+原創’雙線并行模式,前者主打‘爽點精準’,后者則用于測試新題材、新人群。”他說。
堅定擁抱免費模式,同時也“不急”砸錢買量。“在運營模式上,七貓短劇App目前完全免費,靠廣告變現。”梁凱坦言,這一模式與紅果App類似,但短期內不會為七貓短劇App大規模投流。“短劇生命周期只有1—2周,如果內容供給跟不上,推廣反而加速用戶流失。”他的心里很清楚,爆款微短劇或許能為平臺帶來千萬級新增用戶,但維持一個平臺穩定健康運營的卻是大量優質的“腰部”內容:“與其燒錢買量,不如先把內容做扎實,提升產能和質量,形成穩定收益,再用內容撬動用戶。”
玄幻IP改編謹慎,現實題材“慢工出細活”
對于網絡小說而言,動輒幾百萬、上千萬字的體量,要把它們改編成微短劇屬于“技術活”,非常考驗編劇的能力。為此,七貓有一支專門的編劇隊伍,從IP篩選到劇本“一卡”(前10集)打磨,需經三輪審核。“小說是慢慢講故事,短劇要快節奏、強爽點,所以得抓核心情緒。有時候上千萬字的小說縮成60集劇本,編劇得先‘抽筋扒骨’找爽點。”梁凱說。
在IP選擇上,“男頻謹慎、女頻先行”傾向依舊明顯。男頻玄幻類雖然市場潛力很強,但改編難度高、特效成本大:“比如《劍來》這樣的頂級IP,我們更傾向于先以動漫開發的形式進行探索。”相比之下,女頻古裝、萌寶、甜寵類經過市場充分驗證,依然是現階段主打類型。
對于現實題材微短劇作品,在主推的現實題材網絡文學IP之外,現代題材征文大賽也涉及大國重器、城市發展、人文、非遺等題材。雖然這類題材商業效率相對偏低,但梁凱表示不能讓短劇只停留在下沉、情緒向的內容:“以后可能常態化做文旅題材短劇,只是需要多下功夫研究怎么結合情緒點和正向內容。”
從互聯網到現實世界:關關難過關關過
從空調恒溫的寫字樓到機位交錯的片場,鼠標與打板之間的“跨界”幅度可不小。從互聯網行業到微短劇制作,七貓遭遇過現實世界的種種“阻擊”,比如下雨影響外景拍攝的不可抗力,或者服裝道具無法滿足劇本要求:“不能現場‘拍腦袋’改劇本,得和編劇先溝通,避免影響后續劇情。”梁凱總結自己的經驗心得。
今年的特殊情況是夏季高溫,“有古裝戲女演員直接中暑暈倒。”但這屬于偶發因素,影響不大。對于微短劇行業而言,近期比較重要的變化是演員片酬上漲導致成本抬升:“有的頭部演員報價從1萬一天漲到1.5萬一天,漲幅超50%。”對此,“前置選角”的應對策略和長期合約就顯得更加重要。在項目策劃階段,制作方需提交完整選角方案,平臺參與核心角色決策,“男一、女一必須過我們這一關”。此外,公司正嘗試簽約長期合作演員,“用長約鎖價,降低波動”。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