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阿里緬北”的稱號,早年間是內部戲稱高強度工作的阿里國際化——現在,這個稱呼被用于釘釘大部隊所在的C6大樓。
科技 出品
作者|趙子坤
編輯|董雨晴
8月25日,釘釘十周年發布會上,創始人陳航(花名:無招)首次公開露面——這是他回歸釘釘四個月后,階段性對外拿出的第一份成績單。

圖|釘釘創始人陳航
發布會上,釘釘發布了“釘釘One”(AI秘書)、企業AI搜索引擎“AI搜問”、AI表格、AI聽記、智能硬件DingTalkA1等10余款AI產品。
就在新版發布的前一周,無招因為凌晨十二點多返回辦公室發現員工“提前下班”而勃然大怒,引發社交平臺的廣泛討論。

圖|網友在某平臺的討論
這則插曲以更為巧妙的方式被回應。
在發布會演講中,無招展示了釘釘的一項名為DingTalk Zen的“放松”功能,能夠短暫熄屏并播放海內外自然風景。據無招介紹,這些自然聲音和畫面的采集都來自釘釘內部同學。
“釘釘同學也不是像大家想象的,只有工作,也有精彩生活。”他有些打趣地說道,全場隨即發出了默契的笑聲。
一位知情人士則對科技透露,當時無招大怒的原因是,臨近發布會前期,他本人剛跟某個負責AI相關的創新團隊開過會,對完成度和進度都不滿意,訓斥后自己當天十二點下班時路過項目組,卻發現員工都下班了,“在他眼里,剛說完要改,就這么‘早’走了肯定不行。”
抓考勤、搞創新、減分潤,無招“舊官回任”的三板斧,一砍向了員工,二砍向了產品,三砍向了服務商。
釘釘在AI時代的焦慮,用小步快跑的加速方式,能解嗎?

把“創業精神”帶回釘釘
離開釘釘五年后的無招,今年4月回歸之時,提出了“回歸創業、回歸創新、回歸用戶第一”的口號。
科技了解到,他也是這樣執行的:管理上更嚴苛,組建創新小組,親自拜訪客戶。
對身處一線的員工來說,變化則來得猝不及防。先是組織架構完全打亂重組,不少員工匯報線完全被打亂,而原本跟前任老板親近的高P們被減員“削權”,“原來帶20人,調整后手下就倆人。”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無招剛回歸之時,把七八個帶人的高P直接調去銷售部,“一些‘前朝’的P9、P10的人,職級沒變,但職能下降很多。”
再是工作節奏集體進入“備戰模式”:每天早9點準時開早會,午休縮短到13:15,有時還要開晚會匯報,每周都要被打績效。

圖|由豆包AI生成
這樣的節奏讓員工們抱怨聲連連。在脈脈同事圈中,員工們為避免帖子被關鍵詞定位,會自稱為“阿里飛書”。“一提飛書說的其實是釘釘,一提緬北說的還是釘釘。”
“此前也有人講過,‘不相信釘釘了’,但這段話很快被編輯了,于是在不可說的氛圍下,大家發明了黑話。”釘釘離職員工曹景解釋道。
“阿里緬北”的稱號,早年間是內部戲稱高強度工作的阿里國際化——現在,這個稱呼被用于釘釘大部隊所在的C6大樓。
早會的一大議程是填板,填寫Scrum board(敏捷開發看板)——這是一種敏捷項目管理中使用的可視化工具,通常用于跟蹤和監控沖刺階段的任務進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日本豐田公司。
但釘釘的員工用更為“本土化”的方式在落實,每人早上需要站立填寫周度目標的進度,“都說要做AI時代的釘釘,但我們反而是天天在手寫。”曹景打趣道。
年輕員工們也發明了苦中作樂“哄自己上班”的辦法:把喜愛的Labubu帶去會議室,掛在Scrum板上的名字旁,讓它當自己“分身”——如果9點沒能準時開會,會被視為遲到,名字也會被掛上白板。
不只是工作流程被極度細化,也有配套的獎懲制度:無招要求每周給每人打績效,分為ABC三檔。
一位釘釘員工透露,甚至有的團隊“主動加碼”到每天打績效,如果9點沒能準時去開早會績效會很差。“打完一般也不給我們說是啥,也不知道這個數字對最后年度361環評的績效有影響沒。”
員工們能體感到的變化就是,創始人的意識被貫徹到這座大樓的每一處,比如和Scrum board相關理論會在電梯里的廣告屏上循環播放。“每次走進電梯都要被再教育一次。”
開完早會,小團隊還需要集體拍合照發進部門大群打卡。“本來晚會和下班也要拍照,但后面HR估計是怕留證據,不讓拍了。”一位釘釘離職員工黎安回憶。
無招在會后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時提到,創業時期得出的經驗是:AI時代做產品的本質思路,并不是思考AI怎么服務人,而是人該如何服務AI。
出走五年后,無招把“All in AI”的理念,和自己認為的“創業精神”一并帶回了釘釘,開始講究人效、嚴卡預算,產品快速迭代。在他看來,這些政策的實施是為了破除“大公司的傲慢”,更是一種創業精神體現。
就在釘釘十周年發布會演講時,無招也略顯自豪地提及,自己創業期間要求團隊, “三部電梯只開一部”、“0度以上30度以下不需要開空調”。
“之前公司什么叫創業,穿著棉襖上班就叫創業。”無招總結道。

但創始人的意志,難以讓所有員工共情。
“這恰恰不是好的創業公司特點啊。如果每個人都帶著創業精神,主動干活,需要抓考勤嗎,需要Push趕進度嗎?”另一位離職資深阿里老員工評價,“卷工期,卷時長,不是創業精神吧。”
落在執行上,員工們最強烈的感受則是,“人效”這個詞被提及得更多了,這也是無招的核心管理理念。
“具體到怎么落實,就是兩個人的活兒一個人干,招的少干得多唄”,黎安的+1、+2陸續離職,所處團隊的大老板、無招的D(阿里職級中直接匯報的下屬)也走了,“大家都說,靠壓榨員工來卷創新根本沒意義,都在陪著演戲。”

圖|由豆包AI生成
抱怨的聲音變多后,釘釘內部也或多或少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應對員工不滿。
黎安回憶,有一段時間,HR在釘釘內部群發了一個名為“你行你上”的問卷,如果任何人有創新想法,想帶團隊,就可填寫。
“無招剛來時是很Open,對大家也表示,‘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你們也可以有自己的意見’,慢慢摸索幾個月就知道怎么做了。”黎安說,有一些功能的實現此前本身就在長期規劃中,比如AI搜問、AI客服等項目,在年初就已定好規劃,只是現在更快速實現了。

承載AI愿景的“創新”
釘釘大群里,有可以申請開創“創新項目”的入口。
和把工位安在開放工區,坐在員工們中間一樣,這是無招回歸后推崇的“扁平化”策略的一個重要環節。初心是打破過往層級,推崇“扁平化”,也為在釘釘上最大化開發AI能力。
但據多位員工反饋,目前十余個創新項目中,多是抽掉以往各組匹配的人才。“主動的也許有,但大部分還是原先有這部分儲備,就被調去接著做。”一位創新項目的離職員工表示。
“起碼周邊能接觸到的,進創新項目的都是被迫調過去的。”曹景說,跟創新項目團隊成員交流時,能明顯感覺到大家的疲態,“畢竟比一般員工更累,基本上早9晚10,周日還強制上班,熬不住。”
這些項目組也直接向無招匯報,因而在內部也被視為無招回歸“再創業”的頭陣先鋒軍,承載著為“新釘釘”開發AI能力的重任。
不過,也不只是這些“創業先鋒軍”,有的非創新項目團隊,也需要分為兩撥人,隔天換班,“輪坐班”到9點半甚至10點。

圖|由豆包AI生成
在釘釘架構中,沒人看得到釘釘創新項目在做什么,項目組的代號都是用英文字母代替。每個入組的員工,也需要重新簽署一份額外的保密協議。每個項目組之間也并不清楚彼此在做什么。
這種神秘維持到了釘釘新版本發布前的最后一刻。哪怕是釘釘內部員工,也并不清楚全部的具體功能更新有哪些。
為了激勵員工主動進取,創新項目也有一定的績效激勵,做得出色的團隊會收到一份額外的獎金,大概是15%-20%的月薪。
“就是用十幾人的好處,磨平所有人的痛苦。”一位創新項目的員工估算,能拿到激勵的員工比重不超過10%。而在員工們看來,這份獎勵的“代價”,是以“9-10-6”的高強度透支的工作節奏換來的。
而且,不同于前任CEO在職時OKR的清晰透明,沒人能看得到無招的OKR。“沒人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當然大家都疲于奔命,也不想研究他怎么想的。”有員工表示。
被“召回”并被寄予厚望的無招,在短期內尚未受到阿里集團方面的壓力。在他的多次對外表達中,透露出的是不惜一切,“重造釘釘”的決心和野心:未來,要讓釘釘成為AI時代全球的生活方式。
在無招看來,在這個過程中,必要的“強壓”只是為了篩選志同道合的人,以重新創業的心態再出發。他也頻繁表達出“為AI服務”的觀點:AI不是用于幫人類提效,人要幫助AI去理解物理世界。
在這種高壓的“再創業”氛圍下,因不適應、不認同而主動離職的同事越來越多。
甚至有不少員工,每天過了零點就去打開釘釘的員工大群,統計和記錄人數,對比后推算“又走了多少人”。
互聯網上流傳了一個“四月后離職300人”的數字——多位離職員工則對科技表示,從身邊陸續離職的人數來看,也許不止這個數字。“無論釘釘哪個團隊,我認識的人身邊都有一兩個正準備離職的人。”曹景說。
一位6月底離職的釘釘員工回憶,釘釘從三四月份的高峰1900余人,到自己走時只剩1700余人,“現在應該是1600人,走了三四百人也差不多。”
“身邊有從飛書來的,又回老東家了,說腸子都悔青了。”上述員工說。
“現在留下來的就兩撥人,一是歲數較大在市場上沒什么競爭力的老兵,出不去,二是能跟釘釘現在風格匹配度高的。但凡有,比如說有P7的歲數也有P7能力,肯定都在動。”另一位釘釘離職員工放棄了即將到手的股票,跳槽去了漲幅更高的地方。
“從高P到低P都有,甚至連他的嫡系都有走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對方在無招創釘釘初期就在了,給出的官方理由是身體原因,實際上就是受不了了。”

據上述人士分析,就是因為一段時間內離職人數過多,今年釘釘破例開啟了校招。“不窮(釘釘前任CEO葉軍)在時是沒開的,今年是走得人太多太快了,加上集團大調整AI,也需要校招。”
不過也有員工認為,引入新鮮血液換掉“老臣”也是意料之中的舉措,并且春招在今年3月份就已開啟。
彼時,釘釘深度綁定杭州的宜居城市優勢,宣傳“AI七小龍”都上釘釘。甚至把“搶人”的觸角伸向了人才密集的北京,在清華北大校園門口的公交站廣告屏打廣告,呼吁畢業生來杭州就業定居。

釘釘的焦慮
無招的回歸,是阿里集團的意志。在阿里AI創新業務中,釘釘被定位為阿里AI To B的入口級產品,與夸克AI To C形成互補。
葉軍接手釘釘時,從“云釘一體”到“釘釘單飛”,對外講的故事,是盈虧平衡,是商業化,是如何賺錢。而阿里集團“召回”無招的期待,則是帶領釘釘去找AI時代的新增長。
為了短期內提高產品競爭力,無招拆除了一部分“付費墻”,下架了部分付費內容,也降低了用戶的付費門檻。
與此同時,今年6月,釘釘宣布服務商合作三年后不分潤。
員工們的感受是,既要產品增長,收入也不能掉。
剛回歸釘釘時,為了快速拉高業績,無招給前線銷售集體拉高了考核指標,“大家本來有自己的節奏,銷售也有大小月,比如這個季度好點就攢一攢,單子多了就放在下一個周期報,但現在就要求都吐出來,把節奏拉滿去沖業績。”能夠直接接觸到數據指標的離職員工黎安透露。
“短期內業績是正增長的,但這種涸澤而漁的方式肯定不可持續,那明年呢?”黎安說,能明顯感覺到內部節奏很著急,“今天說了明天就要,要快速達到目標,很多內部策略手段難免就做得很粗暴。”
坐在無招附近的員工則透露,無招本人也確實是“早來晚歸”的勤奮風格。“我們9點卡點到,他已經在工位上了,也喜歡晚上開會,大家得排著隊去匯報。”
而在釘釘員工中引起不滿的是,無招有游泳鍛煉習慣,經常中途休息后再重返辦公室。“我們沒有辦法這么持續干活。”
在辦公協同賽道,產品的更新、迭代和創新都很難建立絕對壁壘,一些功能很容易在趕工中變為“標配”,失去絕對競爭力。比如飛書、企業微信和釘釘“協同辦公三巨頭”陸續推出的多維表格,都有各自瞄準的擅長領域。
“TO B領域,其實看產品都差不多,還是看跟誰關系好,拿得下客戶。”一位負責對外銷售的員工則表示,釘釘目前的戰略就是牢牢抓住中小企業,聚焦垂直行業。
此次大會上,無招也正式宣布,AI釘釘1.0將聚焦三大場景,即客服、營銷、教育,打造AI客服大模型、AI營銷服、AI教育等產品,想用AI重構三大場景的工作流。
一些員工也反映,也有好的變化出現在釘釘,比如明顯更注重對客戶的服務,要求多去駐場、增強回訪等,加強對客戶響應速度和服務質量。
無招也公開表示,回歸后吸納了廣泛客戶意見,把釘釘新版本做得更加簡潔、高效、以人為本。據其介紹,在過去4個月里,釘釘總共對1850個需求進行了分析和設計,修復了574項用戶反饋的問題,并在20多條產品線上進行了全面優化,由此帶來了8.0版本。

今年7月中旬,釘釘還正式推出其首款海外獨立AI應用“7Ding”,融合AI、辦公協作與電商采購功能于一體,為海外企業用戶提供一站式商務解決方案,也被視為釘釘AI業務全球化戰略的關鍵一步——這個面向海外的項目被稱為J項目,也直接向無招匯報。
8月20日,據36氪報道,釘釘又成立了一個新業務線——行業專屬模型,并作為獨立團隊存在,向釘釘CTO朱鴻匯報。這也被外界視為無招回歸后,釘釘在AI戰略推進中的重要動作。
無招在發布會上,從硬件價格到AI提效,也多次對標“友商”。比如展示AI表格在“電商進銷存商品價格調整場景”下的速度,就曬出了比飛書快一倍的速度對比。
“釘釘 8.0 也是 AI 釘釘的 1.0,我們決心清空過去,以歸零的心態,為AI時代打造一個全新的釘釘。”無招說。
在連出“狠招”的無招帶領下,歸零后再出發的釘釘,正加速走向一個新的未來。
(曹景、黎安為化名)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