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8月20日電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開發了一種新型藥物遞送技術,利用納米顆粒封裝藥物,并結合超聲波引導藥物在目標部位精準釋放。這一成果為藥物遞送提供了新方案,有望減少藥物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早在2018年,研究團隊就曾發表過超聲波引導藥物遞送的相關研究成果,但該成果理論雖得到驗證,由于當時采用的納米顆粒材料生產程序復雜,需在零下80攝氏度儲存,解凍后穩定性差,在體溫下易泄漏,導致臨床轉化性有限。
在此次發表于英國《自然-納米技術》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更換了納米顆粒的外殼材料,并在顆粒內部加入含5%蔗糖的溶液。研究人員發現,這一濃度的蔗糖溶液能幫助納米顆粒封裝藥物達到對超聲波引導的敏感性和體溫環境下穩定性的最佳平衡點。這樣制備的新版本納米顆粒更安全穩定,也更容易生產。
研究人員隨后在小鼠身上測試了這種新型藥物輸送技術,分別給小鼠注射游離的鎮靜麻醉藥物氯胺酮和封裝在新版納米顆粒中的這種藥物,并進行對照。
研究人員發現,在沒有超聲波的情況下,注射了納米顆粒封裝藥物的小鼠每個器官中的氯胺酮含量都較少。但當研究人員將超聲波應用于特定的大腦區域時,納米顆粒向該區域輸送的藥量是向其他部位輸送藥量的3倍,這證明了藥物能被靶向釋放。
研究人員表示,目標腦區從納米顆粒中獲得的氯胺酮要比從游離氯胺酮中獲得的多30%左右,這對腦功能產生了顯著影響。
研究團隊還利用這種方法,給小鼠注射封裝在納米顆粒中的局部麻醉藥羅哌卡因后,再將超聲波引導應用于小鼠一條腿的神經。研究顯示,2.5分鐘的超聲波引導的局部麻醉效果持續了1小時以上。
研究人員認為,新技術有望使多種藥物的遞送更安全、更有效,在最大化提高療效的同時,顯著減少副作用。(完)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