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暑期檔天象大片”英仙座流星雨將于8月13日迎來極大期。作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活躍期為每年7月中旬至9月初,以流量穩定、亮流星多、火流星(明亮如火的流星)頻現著稱。
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施韡介紹,今年英仙座流星雨的峰值預計出現在北京時間8月13日4時,正在東亞上空,每小時天頂流量約為90。
然而,今年的觀測條件卻不太理想。一方面,峰值期間上海地區可能出現陰雨天氣;另一方面,極大期正值農歷十九,明亮的下弦凸月將在后半夜升起,遮蓋住大部分暗弱的流星。
如何觀測流星雨?
施韡表示,本次英仙座流星雨適合在22點前進行觀測,“對小朋友來說反倒更加友好”。他建議關注一南一北兩個方向,因為南方銀心附近可能會有較亮的落地流星,北天極方向能較好地避開月光。
天文專家介紹,與其他天象不同,流星雨最佳的觀測工具其實是我們的肉眼。因為流星在天空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劃過,望遠鏡反而會限制視野。
專家建議,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選擇遠離城市燈光、空氣通透的開闊地帶進行觀測。戶外觀測建議準備躺椅或防潮墊,平躺仰望天頂。為了讓眼睛更好適應黑暗環境,建議減少使用手機、手電等強光源,盡量也別直視月亮。
流星雨如何產生?
流星是一種發生在地球大氣層內的天文現象。當宇宙空間中的微小顆粒(也稱為流星體)在引力等作用下高速闖入地球大氣層時,會與空氣分子發生劇烈摩擦,進而升溫發光,形成一道劃破夜空的亮光。由于流星只會在其下方幾十至上百公里的區域可見,其觀測具有一定的“區域性”。
太陽系中流星體數量龐大,晴朗夜晚常能偶見零星劃過。相比之下,流星雨是一種“集中爆發”的現象,與彗星或小行星有關。當彗星繞太陽運行時,表面物質會因受熱而蒸發,形成大量碎片。這些碎片以接近彗星軌道的速度分布,逐漸沿彗星軌道形成一道寬闊的碎片帶。有些小行星在運行過程中也會脫落碎片,形成類似的碎片環。如果地球的軌道恰好穿過這些碎片帶,那么每當地球經過這一區域時,就會有大量流星體集中進入大氣層,形成壯觀的流星雨。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