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七道
2025年7月,我和好友呂偉勝,在美國自駕4000多公里,8個州,15個城市,深入體驗美國的文化、經濟、科技、社會等真實情況。從加州洛杉磯出發,途經優山美地、芝加哥、底特律、哥倫布、辛辛那提、圣路易斯、春田等。
偉勝是美股上市公司高途的聯合創始人,創業者和投資人。他投資的新加坡AI公司已經盈利。這次在美國,見了包括了硅谷創業者、投資人、企業家、自媒體大 V、銀行從業者、房產中介等各行各業的人。
原本這是一次放松身心的行程,但沒想到,一路上各種關于 AI 的對話、體驗和觀察,最后變成了一場深度對比中美 AI 路線的“田野調查”。
我強烈的感受到: AI,已經從技術圈走進生活圈了。這次旅行,讓我對中美AI發展的差異有了切身感受,更讓我看到了中國AI公司,在這場全球競賽中的獨特優勢與潛力。
AI開始滲透生活
這次旅行,讓我感受到了AI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是從韓國首爾去美國洛杉磯,第一次感受到帶著 AI 助理旅行的感覺。乘坐的是大韓航空的A380,是雙層機,有400多個座位。在選座位時,我借助了ChatGPT。我把“安靜、隱私、減少顛簸等”相關需求告訴它,它快速地列出了推薦的座位編號,并生成了座位圖。更有趣的是,它結合我的歷史數據,告訴我應該拍視頻記錄下,“在尊重隱私的前提下,從上二樓的位置開始廣角拍攝,同時拍下飛機上的餐食、酒吧、休息室等娛樂設施。”
后來我去墨西哥,在機場取現金,只有少數機器是能用銀聯卡的,于是AI提示生成了路線圖,并用圖片展現,這臺機器所在位置是機場2號門的X96148號ATM機器。
![]()
(墨西哥城機場的銀聯取款機)
在規劃美國自駕旅行路線時,只要把城市、時間和對酒店餐廳景點的要求給到ChatGPT,它自動生成了路線,推薦的酒店和餐廳,包括鏈接官網還有谷歌城市里景點的連環地圖。智能導航系統不僅能精準規劃路線,還能根據實時路況進行動態調整,而這背后都離不開AI算法的支持。
呂老師在舊金山時,前往了特斯拉和英偉達參訪考察。在特斯拉體驗了最新的自動駕駛。在英偉達,他和英偉達的工程師和其他參訪人員對談時,提了一個備受所有人關注的問題:“中國和美國AI競爭,誰會更勝一籌?”有人說是美國,“因為環境很開放,AI限制太多,就很難創新。同時由于美國的虹吸效應,吸引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人才加入。”
但有趣的是,英偉達工程師卻說,“我覺得中國勝算更大一些,因為是舉國之力,而且中國的數學等方面的優秀人才,足夠多,現在硅谷各大巨頭的AI人才,70%都是中國人和華人。之前也積累了足夠多的數據,現在芯片等技術也發展很快。”
中美 AI產品的對決
在呂老師看來,和移動互聯網時代類似,美國擅長的是從 0到1 的原創性,而中國厲害的地方,是從 1到100 巨大的創造性。
洛杉磯豪宅經紀人告訴我,今年加州房地產市場不是很景氣,現在依然能購買 1000萬美元豪宅的人,主要來自兩個行業,要么是做數字貨幣的,要么是AI 行業的。包括地產行業,也開始結合AI技術,提升交易效率。
這次旅行的全程,我們使用了ChatGPT、豆包、 時空壺AI耳機、MasterAgent、可靈AI、騰訊元寶、deepseek等一系列產品,來幫助旅行路線規劃,外國人語言交流,相關歷史文化信息的展示和解答等,無處不AI。
![]()
(底特律的廢墟地帶)
有一次,我們在鐵銹地帶核心城市——底特律的歷史博物館。隨機做一個中美AI產品的評測。在博物館的墻上,有一個拉塞爾·亞歷山大·阿爾杰(Russell Alexander Alger)的雕像,他曾擔任第 20 任密歇根州州長、美國參議員和美國戰爭部長。
我們用ChatGPT和豆包AI做了一個現場測試。我拍了一張銅像清晰的照片,發給ChatGPT,問這是誰?它的回復是,“這可能是一個名人,雕像是為了紀念他,但沒法確認是誰。”于是我第二次提醒它,“我現在在底特律歷史博物館,這個雕像就在墻上。”于是它思索之后,準確的報出了拉塞爾·亞歷山大·阿爾杰的名字和生平。
但在使用豆包AI時,它有一個很有趣且實用的功能,就是類似微信視頻通話的功能,打開攝像頭,直接對著雕像,它立刻并準確識出是拉塞爾·亞歷山大·阿爾杰,并詳細說明了這個人的生平和故事。
在現在這個階段,中國AI產品在應用層面,包括易用性和反應速度,使用體驗,確實在很多方面超出了美國的產品。但不可否認,ChatGPT的會員版確實強悍,特別是處理復雜任務,比如專業性的學術研究的海量數據分析,編程生成調試優化代碼。涉及深度分析時,整體上還是ChatGPT Plus更流暢。
這種“中美 AI 對決”在旅行中反復上演,讓我越來越感受到兩國AI發展路徑的差異性。
中美AI誰會贏到最后?
Mark(化名)來自上海,他在斯坦福念完本科,在硅谷一家公司工作了6個月后,就和自己同學,3個人創立了自己的AI公司,是健身和社交有關的項目,最后以數千萬美元,賣給了硅谷大廠,根據收購協議要求,自己也進入該公司工作一段時間,他說還會自己出去創業。硅谷類似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幾個 95 后甚至 00 后的年輕人,一起做個新的AI項目,動輒出售或估值上億甚至數十億美元,幾乎每個核心團隊都有華人或中國人。
Mark說自己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中美AI領域的競爭。
在他看來,美國優勢在能夠匯集全球的人和錢,還有之前的理論和技術積累。現任政府剛剛頒布的“美國人工智能計劃”第一部分,要“消除繁瑣的手續和繁瑣的監管”,促進行業發展。但現任政府“對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的打壓,以及日益增長的反全球心態”,長期來看,負面影響很大。根據美國科學促進會最近發布的一份詳細的研發評估報告,政府用于基礎研究的資金持續削減,資金量可能回落至2002年的水平。
而中國的AI行業,在這種風云變化的大背景下,從技術模型到硬件芯片,開始一系列的自主創新。
美國頂級金融顧問機構伯恩斯坦(Bernstein Research)研究報告稱:“美國的出口管制為中國人工智能芯片供應商,創造了獨特的機會。到2027年,中國國產芯片將占據中國人工智能加速器市場55%的份額,較2023年的17%大幅增長。”這種增長的背后,是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雖然在整體的計算能力上有一定的限制,在自我研發上的持續提升。
深圳伊萊克,為智慧城市管理提供整體的AI軟硬件解決方案。創始人魯禮源,是華為早期員工,后來離職創業。在他看來,國產芯片性能確實提升很快,目前他們很多項目都是采用國產芯片。他也在持續關注這塊的投資機會。
中國AI創新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美國的ChatGPT開創了新賽道,但中國的DeepSeek年初的R1大型語言模型,低成本+高效率,讓行業和世界震驚。今年,中國初創公司深元人工智能,發布了全球首個 L4 級智能體母體系統MasterAgent。通過 Master Builder 和 Agent Group 兩大核心架構,實現了智能體從 “中心化控制” 向 “多智能體自治協作” 的范式轉變。本質上是一個用來開發 Agent 的 “母體”,相當于 AI Agent 開發引擎。通過一鍵式生成多智能體集群,成為AI時代的“基礎設施”。
深元人工智能董事長周家豪說:“我們的每一行代碼、每一組數據、每一個算法模塊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4 年以后,全球 AI 格局慢慢開始變得清晰。美國在大模型技術上一路狂奔,中國經歷了一輪大戰后,逐漸回歸場景落地,強調實用主義。中美 AI,已經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
美國公司的目的是定義底層技術和全球標準。OpenAI CEO 山姆·奧特曼說:“我們不是在訓練一個聊天機器人,而是在訓練一個通用智能系統,ChatGPT 只是它的第一個版本。”這背后是一整套“技術閉環”,從大模型到 API 開放 、 商業集成 ,最后形成壟斷標準,最后形成一整套底層的操作系統。
而中國的選擇則務實得多,強調 AI 的 應用價值與商業閉環。面對新一輪的生產力革命,無論是字節跳動的豆包、阿里的通義千問,還是MasterAgent,幾乎都圍繞著具體場景展開,比如政務辦公、教育、電商、金融等等。圍繞“更懂中國業務”的理念,MasterAgent計劃推出金融、醫療等行業垂直版本。
這有點像當年的移動互聯網,美國出了iOS 和 Google系統,重點是標準,中國則誕生了抖音、微信等超級應用,關注的是流量與用戶。這種“技術為王”與“場景優先”的路徑分歧,并非偶然。它背后有深層次的原因,包括技術文化、社會需求、人才構成、資金來源、監管政策等。
AI 不是一場“零和游戲”, 未來不會只有一條路。最后不可能只有一個贏家。真正的人工智能世界,是不被定義和統一的標準,更可能是多個生態系統的長期并行。
AI 的時代已經到來。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