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迎來開放十周年。
作為全球首個生命科學領域的綜合性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現有九大技術系統,建立了從蛋白質樣品制備、結構解析到功能研究的完整技術體系。面向未來,蛋白質設施全面加速傳統實驗技術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
![]()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開放十周年學術論壇。主辦方 供圖
2010年開工建設,2015年正式開放,蛋白質設施始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聚焦基礎研究、前沿交叉和生物醫藥產業轉化關鍵環節,持續為生命科學重大科研任務提供高水平技術支撐。
開放十年來,蛋白質設施已服務全國33個省級行政區的504家科研單位(含100多家科技企業),支撐超過2500個研究團隊、累計10萬余人次用戶開展實驗研究。設施支撐完成科研課題超13400項,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4000余篇,包括《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期刊學術論文136篇。
十年來,蛋白質設施作為我國蛋白質科學研究“國之重器”,始終致力于推動蛋白質科學技術的升級與創新。蛋白質設施建設的蛋白質結構數據庫,支撐起我國生命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實現了中國機構參與國際蛋白質結構數據庫(PDB)建設和管理的“從0到1”突破。截至2025年5月,PDB共收錄235666條高質量蛋白質結構數據,其中約10.3%來自中國地區的投遞,位于蛋白質設施的中國團隊已累計注釋審校數據條目超過6000個。
![]()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深度演進,科學研究正步入以數據驅動和模型預測為特征的“AI for Science”新時代。蛋白質設施正全面加速傳統實驗技術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化、自動化、體系化的技術升級路徑,推動核心實驗平臺向更高通量、更高維度、更強融合的方向演進,打造支撐未來蛋白質科學發展的關鍵“底座”型科技基礎設施,夯實我國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技術挑戰,蛋白質設施正系統布局蛋白質動態結構研究平臺建設,著力提升設施整合結構生物學平臺實時捕捉動態結構的時間分辨能力,同時引入AI驅動的模擬計算與構象預測技術,推進功能蛋白質動態結構的多尺度、多時間點計算模擬能力。
在合成生物學這一“AI+生物”最活躍的領域,蛋白質設施也正在積極布局智能蛋白質設計與制造平臺。結合生物分子結構數據庫、AI算法創新和自動化合成技術,設施將對PDBc數據庫與計算框架進行升級,并攜手康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打造全球首個高通量的“DNA-to-Protein蛋白質體外無細胞合成”智能制造裝置。
以結構生物學為錨點,蛋白質設施全面擁抱智能計算、機器學習與高性能模擬技術,推動結構測定與功能設計的深度融合,打造“從結構認知”到“結構創造”的全新國家大科學設施新生態。
面向未來,蛋白質設施將持續錨定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著力構建結構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交叉融合的技術新體系。設施將聚焦蛋白質動態結構研究這一全球挑戰性方向,升級關鍵實驗系統,攜手高性能計算平臺共建“干濕結合”的動態研究生態,打造支撐新藥發現和功能分子設計的基礎能力。同時,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合成生物學新機遇,設施將推動“蛋白質數據庫”與“設計平臺智能化重構”,建設全球首個高通量蛋白質“智造”平臺,為我國率先占領生命科學技術制高點注入強勁動能。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