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佳集團變更控股股東的交易即將正式完成。
在當前消費電子行業深度調整與國企改革持續深化的雙重背景下,康佳的此次“易主”備受關注——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發展走向,更折射出央企專業化整合的時代趨勢。
根據深康佳A(000016.SZ)披露信息顯示,目前公司股份過戶登記手續已辦理完畢,控股股東已由華僑城集團變更為磐石潤創,實際控制人變更為中國華潤,最終實際控制人仍為國務院國資委。
7月14日晚間,深康佳也公布了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上半年凈虧損3.6億元-5億元。
實際上這個數字,已經比去年同期減虧至少一半以上。客觀來說,虧損收窄還是比較能提振信心的。
再加上市場對即將到來的新的控股股東的期待,康佳最近在二級市場上一直呈現上漲勢頭,7月14日當天股價一度攀升至5.4元/股,為近期高點。
近年來,消費電子行業經歷了劇烈的市場波動與結構調整。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規模約為1.1萬億美元,同比下降2.8%,而2024年隨著經濟復蘇與技術創新加速,市場逐步回暖,規模回升至1.15萬億美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企業的戰略調整與資源整合顯得尤為關鍵。
事實上,投資者更加關注的是此次高層主導的“專業化整合”后,康佳的涅槃之路會如何走?這家昔日的“彩電大王”如何重回榮光?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康佳的業績回升,早在今年一季報時已有顯現,而此次半年報虧損額度的大幅收窄,某種程度上也或是業績“U型”回升的信號。
理由有兩點。
第一,康佳變得更“輕”了。去年8月,康佳調整管理層后,也對公司業務重新做了梳理和優化,聚焦到消費電子和半導體,要點就是“回歸主業”,做康佳擅長的事。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選擇做全面均衡發展的“六邊形戰士”,還是聚焦特色、深耕差異化優勢,最關鍵點就是要“審時度勢”,根據當下的競爭形勢做出最優選擇。
這兩年,消費電子行業競爭激烈,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據奧維云網數據,2024年中國彩電市場CR5(前五企業市場集中度)達到78.3%,較2020年提升12.6個百分點。作為行業老兵,昔日的“彩電一哥”,最應該做的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回到熟悉的賽道。
康佳的“輕”裝上陣,一方面少了負擔,另一方面聚焦消費電子后,手上的資源就集中了,更加有利于打勝仗。
第二,康佳變得更“新”了。去年開始的國補,直接拉動了家電市場的新增長,但如何承接這一波的政策紅利,挑戰也很大。
行業內的頭部品牌海爾、格力重點發力高能效、健康功能的產品,重點推廣原價較高的高端機型,一些細分行業的品牌九陽、小熊也是新品迭出,有一些還加大了品牌補貼,把市場競爭推向了“白熱化”。據中怡康數據,2024年高端家電市場(單價超5000元)同比增長15.7%,遠高于行業平均增速。
正因為聚焦到了消費電子,康佳提出“黑白融合”,把黑白電產品,從供應鏈、產品、制造、品牌、營銷、服務上,進行了全面融合。

這讓康佳在市場上有了“新”面貌。
通過重構“產品-場景-服務”的價值鏈條,康佳把電視、冰箱等整合成套系化、場景化的產品矩陣,同時配合多種營銷手段,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也收獲了大批年輕用戶。
據悉,今年上半年康佳黑白融合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實現增幅26%,白電全品類外銷實現增長,同比增長95.2%,新飛收入規模同步增長,且憑借較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實現了盈利。


這兩年,中國家電行業無疑進入到了薄利時代。
2024年A股家電板塊的歸母凈利率只有7.6%,而產品的同質化更是加劇了市場的“內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越是市場難做,越是體現企業基本功的時候。
作為老牌家電企業,康佳的底子是“研發+制造”,如今這兩塊恰恰是企業應對競爭的基本功,也是康佳的基本盤。
康佳的研發創新,既有基于用戶洞察和市場趨勢做的產品創新,比如推出帶有3D實景彩屏的康佳臻彩洗衣機,自帶16英寸3D炫彩智慧大屏,實時反饋洗滌進度,給用戶看得見的洗衣效果。

比如70厘米超窄機身的康佳小蠻腰冰箱,行業內首款400升以上的十字四門嵌入式冰箱,占地面積僅0.42㎡,同時還能實現15天保鮮。
在今年3月的國際信息顯示技術大會上,康佳110A8 Ultra電視憑借23萬+超級分區Mini AI-LED及自研畫質芯片技術,從近百家評審入圍企業中脫穎而出,一舉斬獲國際信息顯示學會中國區(SID China)年度最佳創新顯示應用技術專家評審金獎,展示了康佳在全球顯示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SID獎為全球顯示行業的奧斯卡獎項,這也是康佳首次獲得此類國際獎項。
產品創新的底層基礎是產業,康佳這些年無論是產品品質還是功能,在市場上一直保持良好的口碑,依靠的正是制造優勢。
在康佳的智能工廠里,先進的生產設備與自動化流程相互配合,實現了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鏈條智能化管理。
以洗碗機生產線為例,康佳的產線采用全球最先進的意大利QS洗碗機內膽線設備,實現了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在這條高效的智能產線上,一臺洗碗機內膽組裝僅需20秒。

同時,康佳布局的半導體業務,也正在為消費電子的多元化場景提供協同,比如顯示芯片技術,能幫助康佳從電視向商用顯示、高鐵屏顯等場景延伸,提升產品附加值。據行業報告,2024年全球顯示芯片市場規模達12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8.3%。
可以這么說,康佳這些年沉淀了一套系統能力,智能制造水平保持行業先進,研發體系敏捷深入。
而這是康佳最好的基本盤。


聽話聽音,鑼鼓聽音。很多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往往藏在一些只字片語里。
三個多月前的4月9號,康佳首次披露“關于控股股東籌劃重大事項”的提示性公告,里面提到股東變更的原因時,有這么一句話:推進央企之間專業化整合,優化資源配置。
也就是說,此次康佳集團股東的更替,屬于“專業化整合”,目的是“優化資源配置”。
在國資委的語言體系里,“專業化整合”是一個專用名詞,和它經常一起出現的是“戰略性重組”,目的都是為了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都是立足企業比較優勢,推進差異化布局。
區別于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更聚焦專業化和產業鏈協同。
比如在海洋產業,幾家“中字頭”的中國船舶、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遠洋海運、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及上海國投,共同組建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海油、中國船舶、中國遠洋海運、招商局集團等七家央企,共同出資組建國海海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等,都屬于國資委部署的“專業化整合”,體現了專業化和產業鏈協同的鮮明要求。
回到這次康佳集團股東層面的更替,顯然高層考慮的,正是如何更好地“專業化和產業鏈協同”,這也是為什么華潤集團出現在最終名單上的主要原因。
作為當年的“彩電一哥”,康佳集團在消費電子領域,擁有廣泛的知名度、深厚的技術能力、出眾的制造能力,這就是“專業化”的體現。

通俗來說,在消費電子領域,康佳還是“非常能打”的。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消費電子行業正迎來技術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雙重機遇。隨著 5G、AI、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等新興產品市場快速增長。
康佳在此時借助專業化整合的東風,有望在技術研發、市場渠道、品牌運營等方面獲得更多資源支持,實現跨越式發展。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國資委高層才謀劃了此次“專業化整合”,希望能放大康佳集團的產業特色和專業優勢。
這是一盤更大的棋,也會成為當下國企深化改革的一個案例樣本。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