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我是幫主鄭重,干了二十年財經記者的老江湖,今天帶您深扒小米SU7這場維權大戲。您別光看網上吵得熱鬧,這里頭藏著造車新勢力最痛的教訓,也藏著投資人該抓的關鍵信號。

先說這維權導火索——碳纖維前艙蓋。車主花四萬二選裝的高配件,拆開一看直接傻眼:說好的雙風道散熱成了擺設,內部結構跟普通版沒區別。這就好比餐館宣傳佛跳墻,端上來發現是速凍水餃擺盤,擱誰不急眼?更扎心的是雷軍直播時拍胸脯保證"內部大改",結果六小時后改口,這變臉速度比川劇還快。
這事暴露出新勢力的致命傷:光會畫餅充饑。當年手機圈跑分神話玩參數游戲,現在造車圈又來這套。您看小米發布會PPT寫得天花亂墜,實際交付卻讓消費者當小白鼠。這讓我想起當年賈躍亭的FF91,概念車驚艷,量產車卻成了PPT遺孤。
雷軍現在確實難,剛經歷3月高速爆燃事故,5月又陷宣傳危機,兩個月內兩次重大翻車。但老雷這人有個優點——能屈能伸。從"地表最快量產車"的豪言到主動補償,雖然2萬積分補償看著寒酸,好歹沒硬扛。這讓我想起當年諾基亞倒下前還在硬撐塞班系統,時代變了就得改。
說到投資門道,小米汽車這局棋有三看點:第一看技術底牌,V8s電機和智駕系統才是真功夫,別被碳纖維事件帶偏節奏;第二盯供應鏈,寧德時代雖穩,但二三級供應商掉鏈子照樣翻車;第三摸用戶心思,高端車主要的是面子,不是積分,學學蔚來把用戶當上帝的玩法。
這事兒給整個行業敲警鐘:造車不是手機貼牌,吹出去的牛得能圓回來。就像當年特斯拉Model 3產能地獄,馬斯克睡工廠都沒用,最后還得靠實打實的技術過關。小米現在年投百億搞研發,這錢得花在刀刃上,別再整那些虛頭巴腦的營銷把戲。
最后說句掏心話:造車是場馬拉松,小米現在剛跑完第一個補給站。投資人要看三組硬指標——研發燒錢速度、用戶真實口碑、供應鏈降本能力。記住幫主鄭重這句話:在新能源賽道上,能活下來的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會修輪胎的。下期咱們聊聊碳纖維事件怎么波及零部件板塊,點個關注,帶您看透資本暗戰。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